正海资本说 | 探索本土市场化创投机构的生存之道 | 正海资本
2022.04.25 公司新闻

正海资本说 | 探索本土市场化创投机构的生存之道


  当前全国新冠疫情点多面广,尤其上海已处于封控停摆状态近一个多月了,对上海乃至全国尤其是不少重点行业的产业链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叠加最近几年创投行业以及资本市场发展的一些新情况、新趋势,作为深耕创投行业多年的正海资本来说,更要不断思考、摸索,通过实践总结出生存之道。今天推出“正海资本说”系列第一篇,讲述我们的思考与实践。

  2021年是股权投资市场非常活跃的一年,募资和投资金额双双实现大幅度的增长,募资金额达到创纪录的2.21万亿元,投资金额达到创纪录的1.42万亿元,A股全年IPO的数量达到创纪录的481家,募资金额超过5000亿元,资本市场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

  作为本土市场化创投机构一份子,成立于2008年的正海资本已经成功走过了十几个年头,属于行业中的老兵。与资本市场繁荣景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几年本土市场化创投机构越来越难做了,这个“难”几乎是全方位的,尤其体现在募资、投资和退出等几个方面。一方面国有资本近几年的快速扩张导致了本土市场化创投机构结构性的募资困难,大额基金管理人多数具备国资背景,规模不足1亿的基金占了基金总数量的57%,但资金总量只占总规模的7%不到。民间资金对于股权投资保持谨慎态度,主要原因在于股权投资时间周期长、收益的不确定性在增加以及近几年国际国内宏观环境随着中美之间的竞争、随着蔓延全球的新冠疫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另一方面投资的逻辑也在不断发生变化,除了判断标的公司上市的可能性,还需要判断公司是否具备未来保持持续增长的潜力,公司的业务是否具有高频长坡厚雪的特点,对项目有了基本的判断后,接下来考验的是拿到投资机会的能力。现在包括政府、行业巨头、上市公司在内,都开始直接参与股权投资项目,机构哄抢导致一级市场巨大的估值泡沫,投资风险陡然升高,能不能拿到市场上的热点优质项目正成为创投机构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从退出方面来看,随着科创板、创业板以及北交所等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立,上市公司整体数量正在快速增加,上市公司数量的增加势必导致估值的调整,并随之产生PE项目收益的下行。哪怕公司上市,待到减持时,股价很可能已比最高时跌掉一半甚至破发,可能出现所投项目虽成功上市,退出时收益却了了的尴尬情况。

  那么对于本土市场化创投机构,我们该如何求生存谋发展,结合正海资本近年来的发展历程,我觉得可以根据自身特点,探索专业化、差异化、精细化的路线,力争做到“看得准、决策快、投得进”。我认为以下这些策略将有助于提升本土市场化创投机构的竞争能力:

策略一

  投资阶段适当前移,在大机构还未入局之前,在估值尚未被机构们一轮轮抬高之前,发掘和培育一些成长潜力大、具有行业突破甚至颠覆意义的早中期企业。正海资本基于这种策略,近年来抢先布局了双碳领域一站式服务商---宝碳新能源,污泥处理全产业链服务商---国惠环境,突破性人体内可降解镁合金医疗器械开拓者---沪创医疗等,这些公司都是各自领域的先行者,有望成为领导者。当然,作为基金管理人,我们也非常看重DPI,只有在退出阶段尽可能快得收回本金获得收益,基金才有源头活水,才能健康地发展下去,因此对于盲池基金,正海资本的策略是投资成熟期项目的比例不低于50%,还有一半的资金可以投资早中期项目。

策略二

  聚焦、深耕优势产业。每一家机构的创立、发展过程中,都或多或少依靠并积累了一定的产业资源,在目前的形势下,尤其是手中弹药有限的情况下,与其到处撒网,不如静下心来,集中时间、精力和各方面资源聚焦并深耕本机构所依靠和积累的优势产业,积极寻找产业链上下游具备发展潜力的标的,努力做到所投的项目通过自身所积累的产业资源,实现价值提升,带来投资回报。

策略三

  提升赋能能力,将赋能贯穿于投前和投后。以前我们强调投后赋能,现在我们将赋能提前到投前的阶段。对于被投企业来说,大多数机构都会在接触时如数家珍地强调自己的投后赋能能力,很多时候这么做往往只是为了争取投资机会,但实际情况往往是投完以后无法兑现,令这些被投企业有种被忽悠的感觉。我们将赋能工作提前,目的就是让被投企业认可我们赋能的能力,本土市场化创投机构投的项目相对少一些,可以集中精力为企业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赋能不是专属于投后阶段,我认为投前的赋能也很重要,尤其对于本土市场化创投机构。

策略四

  和企业家做朋友。投资即投人这个道理,我相信大多数人都认同,所以作为投资人,我们要和企业家多相处多沟通,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从各个维度全方位了解企业家,进而理解企业家、支持企业家走得更远。对于企业家来说,在公司发展的过程中,尤其在公司开始接触投资机构、进入资本市场的过程中,他们会碰到各种问题,产生各种困惑,他们也在选择和什么样的投资人一起走下去,资金和品牌有时候往往不是最重要的,相同的理念和目标更加重要。对于投资机构,除了最基本的人品,我们可以通过交往了解企业家的特质,包括格局、视野、人格魅力、执行力和学习进化能力等。

策略五

  打破传统投资理念,从趋势中寻找投资机会。投资完全成熟的行业和公司的吸引力正随着A股发行数量的增加而下降,尽管成熟项目仍然是市场上比较受追捧的,但从谋发展的角度,本土市场化创投机构要敢于挑战传统投资理念,看准趋势、果断出手,投早投新,打造属于我们自己的独角兽。成功不可复制,经验有时候可能成为障碍,作为投资人更需要不断打破原有的思维、以往的经验,从对趋势的把握中找到未来可能发光的金子。正海资本对宝碳新能源的战略投资正是基于此理念。

策略六

  加强退出管理。随着IPO数量整体增加,不同项目的回报差距正在拉开,因此原来相对简单或不被重视的退出管理已变得越来越重要,募投管退最后一个环节应成为机构关注的重点,投好退好才能构筑核心竞争力。

  我相信本土市场化创投机构通过适当的策略调整,往专业化、差异化、精细化方向发展,都有机会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构筑属于自己的护城河。投资本身即是一门技术活,更是一项艺术,因此以上策略未必都能药到病除,重要的在于我们随着环境的变化不断思考、探索,以目标为导向,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投资的本质是认知,这个认知是多维度的,包括对趋势的认知、对行业的认知、对企业的认知、对团队的认知、对人性的认知。无论我们身处什么时代,从来都不缺乏机会,关键是做好准备,当机会出现的时候能够迅速识别机会,果断把握机会。创投行业是一个最需要和时间打交道的行业,一旦做出投资决策,剩下的就是和时间做朋友,坚持长期主义,成功可能会迟到,但一定会到来!


 作者简介:

  洪林,正海资本管理合伙人,上海交通大学学士、硕士,挪威科技大学博士、博士后,复旦大学管理学院EMBA。曾在全球知名跨国咨询公司英国劳氏集团担任主任咨询师,从事风险管理、风险评估工作。加入正海资本以来,聚焦于智能制造领域的投资机会,主导并参与了精智实业、威奥股份、国惠环境、远泰生物、华航唯实机器人、星商电子、国富氢能、沪创医疗、西恩科技、纬诚科技、昌亚新材、美新科技等项目的投资,通过为企业进行投后赋能提升企业价值,陪伴企业成长,并推动企业顺利走向资本市场。